從開始接觸多元性別族群的心理健康至今近十年,「出櫃/揭露自身性向認同」一直是當事人常和我提到的主題,諸如:「應不應該出櫃?」、「要在什麼時間點出櫃?」、「用什麼方式出櫃?」……等疑惑常縈繞在同志(尤其青少年同志)族群的心中;過去同志族群的認同階段,「出櫃」被視為一個指標性的階段,甚或部分研究也提到:在出櫃歷程逐漸累積的社會支持系統,與同志族群面對外界壓力的心理健康有關。

出櫃不是一個瞬間,而是一段不確定費時多久的旅程

很多人想像出櫃就是「說出口」的那一瞬間,事實上,那可能只是一場旅程的開端。想像一下,無論自願揭露或家人意外發現蛛絲馬跡與你確認,知道訊息的那方會需要一段時間消化,過去的經驗從幾天到好幾年的時間都有。近年多元性別觀念日漸普及,許多出櫃的同志當事人會分享家長不若想像中帶著刻板印象,甚或有些家長在得知後蠻快能理解並開始好奇孩子的經驗,但仍有部分同志當事人在出櫃時遇到較煎熬的一段時光。

曾有家長知道真相後,進入「充耳未聞」的狀態,家中出現某個所有人都知悉,卻沒人想提的事件。一段時間後,有些家人可能表達不認同,表達對出櫃者指責或不解,像是「你這樣我們要怎麼跟別人解釋?」、「這樣家裡的血脈就會斷了」。再過一陣子,家人可能會確認轉圜的可能性,如「不可能變回來了嗎?」、「我有看某個文章說有可能只是假性的,要不要去看醫生?」……。有些當事人則分享,家長可能會陷入沮喪,擔憂孩子未來可能遭遇的困難。

另一個真實故事,與家人坦露性向認同7年的男同志,某天爸爸走進他房間說:「如果家裡可以讓你在一個更開放的環境生活就好了。」,並抱了抱他,就在那一刻他感受到「家人接受了」。

這個「接受」後,經歷孩子出櫃的家長在家族聚會、親友討論時,被勾動到自己對於孩子成家、生子等等的期待,家長的落寞神色也連帶勾動到孩子內心失落等感受(目前,有許多同志伴侶透過海外代孕、領養等方式養育小孩)。

停下來,回到「自己」身上很重要

是不是出櫃之後,就一定會得到家長的接受?出櫃是一段或長或短的旅程,從前面分享的歷程會看到:當事人和家長拉扯的過程常是在彼此間觀點(對性向認同的價值觀、對傳統倫理的想法……)、期待(期待家長表達支持、期待當事人傳宗接代……)的差異,但其實我們都渴望靠近彼此與互相了解,只是在這個過程當中,當事人與家長還困在自己固有的價值觀,沒能好奇彼此差異下的內心世界,抑或者焦慮或恐懼的感受太強烈,想透過壓制的方式(像是責罵、訴諸道德譴責)避免結果失控,最終彼此關係更加僵化。

有些同志族群在這個漫長等待的歷程中感到受傷,出現自我質疑(是不是我不夠好?我是病人?)與自責(我讓家長不開心了);有些則對家長有許多的憤怒(你們這些食古不化的人、一定是不愛我才不接受我)。在這些沉重的情緒壓力下,可能出現一些未經思考的衝動行為,造成對自己或關係的傷害。

當快被負面情緒淹沒時,不妨先讓自己喘口氣,停下來關心自己的狀態是很有幫助的。做幾個深呼吸,在呼吸中感受自己的心跳與呼吸聲,試著好奇一下自己:「此時此刻,我內心的感受是……?(難過?害怕?還是……)」、「如果這個感受會說話,它想要表達什麼?(覺得被家人背叛?覺得自己讓人失望?或是……)」,如果行有餘力,也可以問問自己:「我的感受或想法是真實的狀況嗎?還是我自己心裡的小劇場?」。

整理完思緒,或許你想繼續等待家人的回應,你也可以選擇在時間、地點都合適時,開放好奇並邀請你想溝通的家人聊這件事,如果家人願意討論,你可以先表達自己的感謝與這段時間的感受和想法、分享內心的期待,也同時邀請家人表達自己的觀點。多數的經驗中,我們還是常會捲進不同價值觀的爭論,甚至也可能掉進很濃厚的情緒裡,且通常是難達到共識的;但如果家人願意聽你的分享,甚至願意表達部分自己的想法、困惑與擔憂,都有助於更了解彼此。

比起家人是否接受,更重要的是你與自己的關係,也就是「你是否接受與認可自己?」。人生當中有許多的無奈與限制,包括「我們無法強迫別人滿足自己的期待」,但是期待失落總帶來滿滿的情緒,久久難以消化。如果我可以逐步從覺察自己的狀態、欣賞自己的任何一小點改變(如雖然還是會自我評價,但偶而也覺得自己不錯),慢慢接納自己的性向認同,在日常生活中活出自己獨特的樣貌,家人還沒接受前,內心固然悲傷、煎熬,但我們依然可以朝自己的人生目標邁進。

溝通出現障礙時,可尋求專業資源

有時,出櫃的衝擊太大,家長會開始切斷和外界的聯繫,減少溝通或談論的機會,出現「孩子出櫃,家長入櫃」的情形,成為俗稱的「櫃父母」,尋求心理專業往往對陪伴櫃父母很有幫助。

誠如前幾段所述,出櫃的歷程親子雙方都需要面對許多考驗,對部分家長來說:多元性別議題是陌生且在其生命經驗中常常被汙名化的,傳統倫常又是其從原生家庭就傳承而來的寶貴價值,因此在面對孩子出櫃時會有很多拉扯;對孩子來說,渴望和家人連結、渴望被接納與認可是正常不過的內在需求,當出櫃未被滿足期待時難免會有許多災難化想法出現。因此,提供家長一個管道能聽有經驗的同儕分享,引導雙方在溝通歷程中釐清自己的內在歷程,並協助核對、架橋是專業人員能提供助益之處。

這裡所提的「專業人員」包括過去有子女出櫃經驗的志工、心理諮商相關人員等,像是台灣同志熱線諮詢協會(https://hotline.org.tw/)、各地同志中心(如桃緣彩虹居所,http://mentalghouse.org/aboutghouse/tygh/)及同志諮商專業人員網(http://tas.bravo.org.tw:88/)皆是可採用的資源。

許多人對「家庭」都有自己的想像,親子間的想法、期待多有不同,與原生家庭溝通是一種選擇而非規條,同志族群亦可選擇「家的定義」,與親近的人透過暢通的溝通讓彼此能相互好奇、分享差異,也讓已出櫃的同志們能更踏實地肯認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