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友人和另一半起了很大的口角,爭吵的原因是件小事(我想多數伴侶間的爭執也都是如此):家中的水龍頭鬆掉但兩人對於要不要找水電工來修的想法不同而引發吵架,友人在敘述這次爭吵時氣到表示有思考這段關係是否該走下去,也讓我對此次爭吵如何動搖到他們感情根基感到好奇。

  友人和伴侶約莫半年前開始同居,家中電器隨著時間會故障或壞掉是非常自然的事,但他發現每次提出要更換或修理時,另一半總會以「還可以用吧?」、「要不要過一陣子再修」來回應;的確,家裡壞掉的電器都是諸如微波爐(他們家中較多外食)、燈管(可以拿家中較少開燈處的燈管替換)等沒有急迫性的器具,所以友人就沒有太和另一半提到自己的對於「為什麼每樣東西都要之後才能修?」的困惑,直至這次水龍頭事件,友人發現腦中突然有種「這個他認定是兩個人的『家』,好像在對方的眼裡根本不重要,甚至可能只是個『過夜的旅館』」的想法,因此連帶開始懷疑這段關係是否該走下去……

  這樣的故事在許多伴侶的生活中屢見不鮮,常聽到情侶說過去的感情一直很好,但不知為何總在某個小爭吵後關係就急遽變差,甚至走向分離。然而,進一步探索卻會看到問題常不在他們爭吵的事件或時空裡;更多時候.許多過往沒有真正被核對的小劇場、沒有真正被表達出來的想法和感受,都在慢慢侵蝕感情的根基,直到某一天忍受不住了,那個被情侶們怪罪的「分手小事件」其實只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讓感受作為指引,先對自己開放好奇

  那麼,是不是有感受時立刻表達比較好呢?事實上,我們會發現感受除了受當下事件影響外,也常會被人生中類似的生命經驗勾動,形成小劇場,以友人這次的事件來說:「另一半沒有打算馬上修家電」和「他不重視這個我們一起的家」兩件事的連結性並不高,但會形成這樣的小劇場可能與生命中不舒服的經驗相關,形成了「不馬上處理=不在乎」的連結,所以這半年反覆出現希望故障家具能被處理的期待未被滿足時,才陷入了「不被在乎」的害怕中。感受,一直都是很重要的信差,當不舒服的感受出現時,我們常反射性地透過發怒、討好、辯論甚至逃避的方式處理;然而,如果要更了解自己也更深化與另一半的溝通,先不要急著做出反應,緩緩地做幾個深呼吸,陪自己探索一下「這個不舒服是什麼?」、「它是怎麼受到當下事件影響的?」、「過往有沒有類似經驗影響我們看待這次事情?」,都可以幫助我們對自己的感受有更多看見。

如果願意,向對方表達溝通邀請

  常有朋友說習慣「當天的架要當天溝通完」,我雖然欽佩他們的勇氣與執行力,但同時我切身的經驗是「沒有準備好溝通時被趕鴨子上架,就容易出現敷衍或是放棄表達的回應」。對我來說,一個暢通的溝通情境,尊重自己和他人的意願非常重要,當對自身感受有較深入的探索後,若想要與另一半分享或討論,我都會建議向對方提出邀請並核對意願。不過,在這邊同時有個提醒:我們常帶著「對方要能接受溝通邀請」的期待,於是在遭遇拒絕或冷漠時又掉進了挫敗、失落、恐懼乃至憤怒中,這時又會回到舊有的反射行為(諸如:反覆要求對方回應、開始自己也不確定為什麼的認錯與道歉、破口大罵等等);這時停下來欣賞自己願意提出邀請,也接受溝通受阻不是只意味著「對方不在意」,同時也有「還沒準備好」、「需要一些時間思考和沉澱」等種種可能性,有時也能對安頓自己提供一些幫助。此外,溝通前先確認時間地點等情境因素是否干擾也是必要的(很少人能接受在趕著做事或在吵雜的大馬路上溝通吧?),讓雙方都能在心無旁騖、感受安全的環境下溝通,也較能順暢溝通。

溝通,從分享自己的內在歷程開始

  說出自己的感受、想法甚至分享更多在探索中的獲得是很需要勇氣的。不過換個視角,這也是伴侶關係中很珍貴的時刻,雖然不會讓自己變得更完美,卻會讓對方更理解自己。在溝通中,可以先分享、表達自己在衝突中的理解(不是價值論斷,而是描述從自身視角看到的事情,再度以友人的爭吵為例:不是『我覺得你這樣做是錯的,壞掉的東西就是要修』,而是『我看到你拒絕家裡的東西修理時,我有種好像你不在意的感覺,這讓我很低落』);同時,在表達自己的感受與想法時,也要清楚這是自己的視角,對另一半來說不見得故事原貌是如此,因此適時核對(如:『我也會想聽聽你的想法和感覺』)也很重要。這有種示範的效果:我也願意露出我的脆弱讓你看見,同時我也邀請你與我分享你的真實。

沒有好不好,每一步嘗試都是珍貴的

  是不是每一次意見不合都要循以上步驟照表操課?沒有做到時,是否又該嚴厲地責備自己?其實,有一些不愉快在向內好奇自己發生什麼事,發現自己是被過去的一些事件所勾動到時也就結束了,到了伴侶端或許沒什麼需要討論但仍可以分享看見。至於,有一些未被說出口但想要表達、釐清的感受與想法,當然可以提出邀請,對方或許拒絕也或許接受,接受後也可能只願意聽而還沒準備好講、又或許也願意對自己的狀態做分享,也常碰到即使溝通後仍然無法達成共識,心中都難免會有期待未被滿足的失落。但聚焦回自己身上,每當願意對自己或另一半的感受多一些開放好奇,那麼無論結局為何,對自己、對對方的了解都有多一些的可能,這就是件彌足珍貴、值得讚許自己的地方了。

  花些時間回到友人和另一半的爭吵,或許他們能做的是:

  1. 先停下來反射性地指責對方不修家具的指責,做幾個深呼吸,先好奇一下自己的憤怒底下是不是有什麼潛台詞(如:『你就是不在乎這件事』)。
  2. 在探索完自己時,可以找一個適合的情境(包括時間、空間),邀請並詢問另一半是否願意花些時間討論。
  3. 先分享自己的觀察、猜測和感受,也和另一半核對他的想法與感受;無論對方是否願意表達,都具體對對方願意花時間溝通表達欣賞。
  4. 也對自己能在伴侶溝通中有不一樣的嘗試,給予自己一些欣賞。

  祝願每個人都能在伴侶關係中對自己能有更多探索、對伴侶也能有更多的開放好奇,生命逐而變得豐盛。